「九百萬歐元……」
「一千萬……」
「一千二百萬……」
2009年9月25日19時,法國巴黎正在進行一場名為「伊夫·聖洛朗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的拍賣會。
會場上的主角是來自中國圓明園的兩尊青銅獸首,一兔,一鼠。
這是十九世紀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掠奪的。現在,強盜不僅沒有將物品歸還,還堂而皇之地進行拍賣。
北京時間凌晨三點,一位身形瘦小的中國人以電話委託的形式入局。
在經過多輪激烈的角逐後,這位中國人最終通過委託人以3149.12萬歐元,也就是2.7億人民幣競拍成功。
然而,在拍賣會結束後,這位中國人居然賴帳,表示「這個錢我們不能付」,獸首「本就是中國的」。
那麼,這位出價的中國商人是誰?他又為何要賴帳?
這位以巨款拍下兩件圓明園青銅獸首的人叫蔡銘超。他出生在泉州,是一位地道的閩南商人。
蔡銘超人不高,體型偏瘦,愛留兩撇若有若無的鬍子,中山裝是他常見的造型。
同很多福建企業家一樣,蔡銘超很低調。蔡銘超是做服裝生意起家的,在經營服裝店的那些年,他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漸漸地,他接觸到了收藏業。
2006年,蔡銘超出資1.166億港幣購得一尊銅鎏金佛像,創造了中國工藝品拍賣價格的世界記錄和中國私人藏家對藝術品的競拍價記錄。
這讓他在收藏界一舉成名,有分析人士指出,蔡銘超這一行為恰恰證明了中國民間收藏家的實力。
財富的積累讓蔡銘超逐漸融入高端收藏圈,佳士得公司能邀請蔡銘超參加2009年的「伊夫·聖洛朗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拍賣會,也證明了蔡銘超本人其實很受佳士得公司的信任。
當天白天,他與一位方丈還有寶龍大酒店的女掌柜一起用餐。
席間他們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律師團抗議佳士得拍賣獸首未果的新聞。
便開玩笑說完全可以有人拍而不買,讓獸首流拍。
這本是一句戲言,沒想到,蔡銘超當了真。
當時,蔡銘超通過鳳凰衛視記者謝冰知道拍賣場上無中國人出價,於是便決定入局拍賣。並最終以2.7億的價格競拍成功。
但佳士得沒想到,這個實力雄厚的中國收藏家居然會事後賴帳。
圓明園青銅獸首的拍賣活動本身就是一件具有爭議的事情。
早在佳士得拍賣公司宣布要將鼠首、兔首拍賣後,中國就已經提出強烈抗議。
這些被掠奪的文物,始終是中國人心中的傷痛。當我們的歷史學家去研究某一段我們的歷史時,卻要跑到國外,請求外國政府,允許查看我們民族的文物,這就是一件十分屈辱的事情。
所以在拍賣開始後,中國就派出律師代表團遠赴法國,力求通過法律手段阻止這次拍賣,但並沒有成功。
諷刺的是,在拍賣進行的時候,法國方面卻升級了針對中國人的防範——包括但不限於阻止或限制中國人出現在拍賣場周圍。
圓明園文物的拍賣就像是對中國的二次侵略——以前我們將你們的東西用武力奪走,現在我非但不歸還,還要靠著它們再賺一筆。
當年那些親手將我們文物掠奪走的強盜早已不在世上,現在這些文物們的所謂「所有者」卻並不是侵略的第一兇手,但他們在明知是非法掠奪的物品情況下,卻仍然拿來拍賣,無疑成為了強盜的幫凶。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夠追回流失海外的文物。官方以外交或法律途徑收迴文物,民間則大多數採用回購的方式。
何鴻燊就曾於2003年和2007年分別購得豬首和馬首,並且捐贈給祖國。
官方對於回購的行為其實並不是很提倡,這主要是怕助長外國對從中國掠奪走的文物拍賣之風。
蔡銘超當然知道買下處在風暴中心的圓明園獸首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影響。
此前,中國律師代表團中的成員就明確表示,不論是誰拍下圓明園獸首,他們都將追責到底。
就在拍賣會放出消息後,中國國家文物局緊急出台《關於審核佳士得拍賣行申報進出境的文物相關事宜的通知》,規定無明確產權文物一律不允許進出入境。
這份禁令,是在制裁佳士得。
而這項禁令確實起到了效果。在拍賣結束後,蔡銘超曾給出的拍而不買的原因就是擔心「無法入境」。
不過,關於拒絕付款的原因還有另外一個聽上去更有情懷的版本。
蔡銘超此舉完全是為了保護兩件國寶。
他向媒體透露,當時的拍賣場上沒有中國人出價,但凡當時有中國人,他也不會出價。
蔡銘超是後手入場的,等到別人競價已經很激烈的時候才讓自己的委託人開始叫價。
他說自己參與競價就是為了讓這兩件文物在中國人的手中。而他故意不支付款項,就是為了造成兩件文物的流拍。
他想以這樣的方式保護兩件文物,使它們避免再次落入他人之手。果然,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最後被佳士得以流拍處理。
佳士得拍賣事件後,有媒體採訪蔡銘超,問他是否會擔心被佳士得列入黑名單。
蔡銘超先是對媒體說明自己與佳士得多年合作之後建立的良好的合作關係,再敘述了自己拒付款項的不得已的苦衷。
關於是否會真的上佳士得的黑名單,蔡銘超自己也其實並不是很清楚。
我們能從他的談話中看出一絲故作輕鬆——他總是想向媒體證明,自己此舉並不會影響自己的誠信。
他重點在「誠信」二字上進行闡述。
蔡銘超認為,所謂「誠信」就是先有「誠」,佳士得罔顧歷史淵源擅自拍賣他國國寶,先是「不誠」,而後才有他拍而不買的「不信」。
所以佳士得在這方面不該因此事而質疑他的「誠信」。
巴黎拍賣會後,蔡銘超的名字上了各大新聞的頭版頭條,他成為輿論中心。
這讓一向低調的蔡銘超感到十分不適應。
「他拒付拍款的行為到底算愛國還是算失信?」成了2009年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這一話題甚至出現在當年江西省的語文高考試卷上。
向來重視家國思想教育的閩南,對蔡銘超的評價顯然正面得多。他的宗親甚至把他列為「民族英雄」一般的人物。
在此事件後,蔡銘超似乎想向外界證實自己的誠信和之前並無兩樣。
在佳士得拍賣會後不久,蔡銘超以1344萬(含佣金)買下以特殊年代為背景創作的名作《南泥灣》。
與上次不同,蔡銘超此次親自到場,並且在一周內就付清款項。
然而,拒付事件終究還是給蔡銘超的收藏事業帶來一些負面的衝擊,他曾向外界透露,想要退出收藏界。
關於蔡銘超的拒付行為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有不少法律專家都給出過自己的觀點。
有人認為如果佳士得公司起訴,蔡銘超將面臨牢獄之災。也有律師認為,蔡銘超僅用承擔民事責任。
蔡銘超也曾表示自己一度過得像個「有自由的通緝犯」,好像有一把利劍懸在自己的頭頂上。
2013年,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持有圓明園鼠首、兔首的法國皮諾家族宣布將把這兩件文物捐贈給中國。
至此,蔡銘超「賴帳案」終於塵埃落定。
不過,國人對新聞通稿中的「捐贈」二字感到十分不滿。歷史原因在,人們認為換成「歸還」二字或許更為妥帖。
當中國持續抗議佳士得拍賣中國文物之時,它們非要一意孤行展開拍賣。
被蔡銘超攪局後,圓明園獸首的拍賣受到嚴重的阻礙——畢竟沒有哪位收藏家願意收一件那具有極大爭議的文物。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人在收藏市場上的購買力也不容小覷。
佳士得眼看著中國官方甚至要對自己實施制裁,就順水推舟將兩件文物送還中國。
2013年6月28日,圓明園兔首、鼠首入住國家博物館,這兩件見證中國百年屈辱史的文物終於回到了它的家鄉。
皮諾家族稱自己的「捐贈」是出於「社會責任感」,而我國也在新聞通稿中統一運用「捐贈」的字眼。
百年前的中國,遭受過刺骨之痛,我們無法抵禦外族入侵,保護我們的萬園之園。
現在,中國崛起,熱愛和平的我們終究無法做到粗暴的以牙還牙。
侵略者曾用利劍將我們的文物掠奪,我們現在要用和平的方式追回來。
這既是出於現實的考量,更是心之所向。
而今,十多年過去了,曾經處在風暴中的蔡銘超已不願再在媒體面前公開露面。現在能找到他的相關資料很少。
我們甚至無法知道他到底還在不在收藏界。這位原本就性格低調的閩南商人或許過著平穩安靜的生活。
他將失落國寶帶回中國的方式是否妥當還有待商榷,但相信隨著中國國力的日漸提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寶回歸故鄉。
我們希望世間的侵略都能止於過去,讓國寶不再流離失所,它們曾因國難而飄零,也必將因國強而回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