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中國啤酒市場,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武漢的行吟閣、河南的奧克、四川的藍劍、重慶的山城,每一款都烙下了時代印記,但你是不是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些啤酒了?
不僅如此,重慶啤酒、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其實早都成為了外資企業的囊中之物,中國啤酒到底怎麼了?
1978年,中國人第一次在黑白電視上看轉播世界盃,那時候沒有啤酒,也沒有中國隊,雖然現在還是沒有中國隊,但啤酒卻不可或缺。
中國的「酒鬼」們也很給力,讓中國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啤酒生產國,年產量更是高達50億千升,什麼美國、德國、俄羅斯,在中國面前都得往後稍稍。
在這裡提醒大家,雖然中國「酒量」如此高,但大家還是切記不要貪杯,未成年請勿飲酒。
好了我們再說回來,中國雖然是最大啤酒生產國,但褪去這個名號後,填滿的卻是外資企業們的口袋,我們熟悉的「風花雪月」 重慶啤酒、大烏蘇、哈啤、青島、雪花等等,背後其實都是外國資本,與白酒市場在中國的「主人翁」地位比起來,啤酒好像顯得有點「水土不服」。
畢竟啤酒從一開始就是舶來品,「宇宙的盡頭在東北」,啤酒的故事也得從東北開始。
1900年,一位來自戰鬥民族俄羅斯的商人,在哈爾濱創建了中國第一座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為中國酒迷們送來了第一杯啤酒。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共軍把這個斯基啤酒廠,交到了中國手中,並且改了個本土名字:「哈爾濱啤酒廠」,沒錯,就是今天的哈爾濱啤酒。
3年後,德國英國商人看到有利可圖,就在青島合資,創建了日耳曼啤酒公司,也就是現在的青島啤酒。有了這兩家啤酒廠打前陣,當時住在中國的歐美資本家,肯定不能放過掙錢的好機會。
那時候外國人在中國,把啤酒廠開得遍地都是,比如現在已經停產的北京五星啤酒、廣州五羊啤酒,都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建立的。
不過那個時候的中國啤酒消費者,大多是歐洲人,畢竟這種低度數「飲料酒」,在高度國酒面前,怎麼上得了台面!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發起「啤酒專項工程」,專門花了幾十億,用來搞啤酒發展,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終於脫下了「中國啤酒外國造」的帽子,光是數得上名的地方啤酒廠,就發展到了800多家。
但這塊蛋糕就這麼大,原本的藍海市場,到最後逐漸演變成了一場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啤酒戰國策」。
1993年我國啤酒產量,超過被稱為「啤酒閥門」的德國,緊緊踩著美國的腳跟。此後8年內,沒有任何國家能撼動中國世界第二的席位,直到中國自己坐上第一寶座,也就是在同一年,青島啤酒成為第一個在香港上市的大陸企業,發行股額超過3億,募集資金多達16億元,還打破了聯交所,一貫以來的香檳慶祝儀式。
「在場所有人,把中國青島給我喝起來!」
青島雖然是國啤老大哥,但當時的啤酒廠也是遍地開花,它是怎麼做到在絕殺中,還能占據中國啤酒半壁江山呢?
作為「百年老店」,青島啤酒聰明啊!
在這場啤酒戰中,為自己注入了兩劑良藥:
第一劑,注射到了自己體內,利用品牌、質量優勢,進行老廠技術改造,將累積了這麼多年的資源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第二劑,打到了「小魚」們體內,拿著募集的十幾億人民幣,到處「招兵買馬」,收割了很多啤酒小廠,先是在自己省內,將趵突泉啤酒、嶗山啤酒收入麾下。
發現效益還不錯,好像有點資本主義「滾雪球」的意思了,隨後又擴張到了遼寧、北京、上海等地,直接把青島肚子喂大了。
截止2001年,青島的啤酒宏圖已經擴張到了全國17個省市,旗下的啤酒廠更是多達46家,當「老大哥」青島發展得一日千里時,曾經的「楞頭小子」燕京也沒有閒著。
雖然現在的燕京啤酒,已經扛起了國產啤酒大旗,但在那個時候,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愣頭青,在哈爾濱啤酒、青島啤酒,這種「百年老店」面前,只能算得上「三等貨」。但燕京老闆初生牛犢不怕虎,決定改變一貫以來的銷售策略,給批發商打出了:「賣酒送三輪」的廣告。
送三輪放在現在對不少人來說,都算是一種誘惑,還別說8 90年代了。
結果就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1996年,燕京啤酒直接以1.6倍的銷售額,強勢贏下老牌青島啤酒,擠進了一流國啤隊伍。有了錢之後,燕京也開始學著「依葫蘆畫瓢」,先後收購了漓泉啤酒、珠江啤酒、千島湖啤酒、金星啤酒等等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廠。
雖然後來的燕京,因為拒絕外資入侵,在啤酒大戰中節節退敗,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在前輩們搶著分蛋糕的時候,突然又上演了一部,真實的「天降奇兵」。
咱們剛剛說到了,青島啤酒在香港成功上市,賣啤酒居然這麼掙錢?
當時的華潤總經理,開始覬覦起了這塊香餑餑,首先就收購了雪花集團,憑藉著自己老本家的雄厚實力,華潤雪花發展得順風順水,雖然這場異軍突起戰打得還不錯,但畢竟「前輩們」的老巢都在北方,怎麼才能絕處逢生?
俗話說,東邊不亮西邊亮。
華潤雪花,在穩固了東三省市場後,就開始把戰線往南方遷移了。首先華潤雪花就在四川「打」了一場大戰,作為曾經的「西南王」,藍劍啤酒一度壟斷了雲貴川渝地區,樹大招風,藍劍就是這麼被華潤雪花盯上了。
1997年,華潤向藍劍拋出了橄欖枝,但卻遭到了拒絕,「求愛」不成,華潤雪花跟藍劍打起了價格戰,結果就是西南江湖再無藍劍,大綠瓶上全被貼上了華潤雪花;第二仗華潤雪花打到了海邊城市深圳,在這裡準備從燕京的虎口中奪食。
2012年,華潤雪花以53.84億的收購價,成功將金威拿下,燕京最終以不到50億的價格落敗,而就是這一戰後,燕京被打得江河日下,再也沒能保住第一的地位,而「富二代」華潤雪花卻順勢「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截止2019年,華潤雪花以31.2%的市場份額,把青島、燕京甩出好幾條街,「三足鼎立」算是就這樣在中國啤酒市場穩定下來了。
貪吃蛇遊戲也總算塵埃落定,然而誰也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國外資本也正在覬覦著中國市場。
要說玩兒併購遊戲,在全世界範圍內,有這樣一個集團,它要說自己第二,絕對沒有人說自己第一,這就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英博。
咱們先來看看百威的標誌,你是不是會好奇,為什麼由字母AB組成,其實「百威」並不是它的全名,就像華潤雪花一樣,百威的全名是百威英博。
2008年,來自比利時的啤酒巨頭英博,斥巨資520億美元,把百威從安海斯布希公司手中買了下來,組成了如今的百威英博,「聯姻」後雙方強強結合。
2016年,花了1000多億美元,把世界啤酒界老二SAB米勒又吞了下來,聽到這兒大家是不是有點暈了,沒關係,總之就是一場弱肉強食,強強聯合的資本遊戲。
其實早在百威、英博合體之前,雙方都已經悄悄開始「農村包圍城市」了,英博花了數十年時間,收購了一大批中國地方小啤酒廠,比如江蘇金陵啤酒、溫州雙鹿啤酒、長沙啤酒、湖北金龍泉啤酒等。
比起英博的「大撒網」,百威顯得更有目標性,「要做就做最強!」
咱們前面講到,國產啤酒界的「三足鼎立」等等,咱們的啤酒開創者,哈爾濱啤酒去哪兒了?
其實早在2004年,咱們的鼻祖企業哈啤,就已經被百威母公司,以99%的占股權收購了,所以現在的哈爾濱啤酒,其實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外資企業。
百威英博合體之後,又將中國殘餘的地方啤酒廠,劃入自己名下。
截止2019年,百威英博已經占據了中國18.9%的市場,成功將燕京從前三列表中擠了出來,不愧是百威英博,在異國他鄉總能賺得盆滿缽滿。
跟百威英博同時間進入中國市場的,另一位外國啤酒巨頭嘉士伯,雖然一開始來到中國,有點沒玩透市場,被國產品牌打得連連退敗,在改變戰略後,嘉士伯又捲土重來,回到了中國西部市場,成功收購了重慶啤酒、大理啤酒、大烏蘇、拉薩啤酒等20幾家啤酒公司。
強勢拿下中國6.6%的市場,從此只有嘉士伯啤酒,才有知心朋友了。原本百花齊放的「一城一啤」,在國內啤酒公司的「戰國策」下,再也不復存在。
而外國資本的入侵,更是自東向西,將好不容易殺出決勝圈的地方啤酒企業覆巢毀卵,但中國也始終沒有放棄,在這場啤酒資本大戰中,與外國資本相抗衡。
2019年,華潤雪花以23億港幣完成收購喜力中國業務,不僅如此,曾經的「毛頭小子」燕京,雖然在這場大戰中深受大傷,但從來都沒有低頭接受過外國資本。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一直風雲暗涌的啤酒江湖一樣,中國啤酒在這場資本博弈中,正在蓄力,我們也都相信,中國終將把屬於自己的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