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地球的上空,有很多顆衛星環繞,但是在距離地球400公里的高空上,有兩個「大傢伙」,一個個國際空間站,另一個就是中國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發射遠早於中國空間站,在1998年就已經升空,但其實人類在1969年就已經實現了登月計劃,那麼為何空間站不選擇建立在月球上,而非要「飄」在空中呢?
在探索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人類建立空間站的目的是什麼?它,是用來做什麼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空間站目前已經「入住」了第一批住戶,3名航天員將在空間站開展為期3個月的工作和生活,這也將是中國航天事業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新篇章。
空間站也被稱之為天空站、航天站、軌道站,是一種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可以提供多名航天員進行長期的生活和工作。
其實說白了就是有了空間站之後,航天員們就不再需要頻繁地往返於地球和太空之間,這樣更加高效。
空間站的建設,對軍事領域、天文觀測甚至是國家的經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畢竟宇宙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探索宇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也是為了將來的科學發展。
其實按道理來說,把空間站建在一個可以著陸的平面,遠比飄在空中好得多,但是人類目前也只有美國一個國家成功登陸過月球,並且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登月。
由此可見登月這件事有多難,更別說是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可容納航天員生活、工作的基地了,並非月球不好,只是人類目前的技術不足以實現。
難點一:經費燃燒巨大
當年美國為了完成阿波羅登月計劃,可以說是耗盡了家財,有公開數據顯示,美國在登月計劃上,只發射了幾台月球車、核動力登月艙和月震儀。
這些物資加起來還不足50噸,但卻動用了40萬的研發力量,並且耗費了上千億美元的經費,但國際空間站這個大傢伙已經接近了400噸,如果建在月球的話,難以想像將要耗費掉多少經費。
難點二:火箭的推力不足
先不說國際空間站,就拿我國正在建設的空間站來說,一個天和核心艙就有22噸左右,後續還會有夢天、問天實驗艙的接壤,屆時中國空間站的總重量將達到180噸。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月球建立空間站,那麼火箭的推力也將承受著上百噸的重量,但是目前人類的技術,還沒有哪個火箭可以擁有這樣的能力。
難點三:補給困難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水資源,人不能一天不喝水,航天員也一樣,雖然在空間站上有再生系統,但是他們也不可能每天的飲用水都是「再生水」,也需要定期從地球送去補給。
但如果是建在月球的空間站,每一次「送水」就要廢掉一支火箭似乎成本頗高,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做這樣不划算的買賣。
另外月球的自轉等於地球的公轉,那麼也就是說會有很長時間的高溫以及很長時間的低溫環境,這不利於空間站設備的正常運轉。
最後個人觀點:
其實人類想要在月球上建立空間站,也並非不可能,只不過現在還不是那個階段,或許將來的某一天,空間站真的可以建在月球,不過在那之前,還是要先解決水資源、氧氣、宇宙射線以及環境等因素。
中國空間站的升空,標誌著我國在航天領域邁出了一大步,或許在2024年國際空間站「退休」之後,中國空間站將迎來世界各國太空人的入駐,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悠悠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