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萬物相生相剋,每件事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甚至有些內在原理依靠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都難以突破。
運用現實生活來看這句話,到底是相生還是相剋,都要看人類是如何根據事物的原理,和發生的條件來處理這件事的。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為什麼人類在發射火箭的時候要噴大量的水,難道不擔心發射燃料被澆滅,而造成事故嗎?
要知道,想要將一顆火箭送上天,需要的動力是極大的。火箭上不僅要承載各種設備,而且要擔負起將衛星送上軌道的任務。
發射時產生的高溫,對於土地、空氣,甚至是當地的居民、房屋建築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但火箭發射地條件不健全,那麼有什麼好的降溫方法嗎?開空調?笑話,哪裡去給你找空調,更何況那得需要多少空調,才能夠緩解發射一枚火箭帶來的熱度。當然是水,之前就有一些工廠利用水來降溫。
要知道,對於一些工廠來說,他們每天的熱排放量也是相當大的。就像你在日常生活中玩手機、電腦、筆記本的時候,如果長時間讓它們工作,也會產生大量的熱。所以對於發射火箭來說,要想降溫必須用水。
這其中利用了物理原理中的能量轉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提高水周圍的溫度,能夠產生大量的水蒸氣。這一過程叫做蒸發,也就是將液態的水轉化為氣態,想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熱的吸收。
可想而知,要想產生火箭發射時的蘑菇雲效果,得吸收多少熱量。就目前各個國家在火箭發射時對熱量的處理,「用水」這一辦法比較可行,且成本較為適中。
也有人產生疑問,發射時一次用掉400噸水無可厚非,這些水大部分被用來降溫,但也會有一部分水被浪費掉了,或者被用來降解噪音了。
為什麼說用來降解噪音了呢,大家都看過火箭發射時的圖片吧?在火箭發射時會產生大量的煙,其實那不僅僅是燃燒產生的,也包含了水蒸汽。
發射時產生的噪音,能夠被水吸收掉。通俗來說,就是你在游泳的時候整個人浸在水下,所聽到的聲音並沒有你在岸上聽得真切。
火箭在發射時也運用了這個道理,水能夠削減噪音。當發射一顆火箭時,就需要足夠量的水來發揮作用。這是科學家們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原理的同時,又與生活相結合的產物,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火箭發射一次需要400噸水了。
也有朋友會問,這麼多噸水不怕將燃料澆滅嗎?這您就多慮了,一定的量變才能達到質變,科學家們採用這麼多水,自然是有他的道理。據我推測,其一是降溫和減噪,其二是進行後備,為確保火箭順利發射,以及在發射時產生的部分水資源浪費而準備的。
更何況有其他輔助技術的支撐,科學家們肯定經過了不少日日夜夜的測量和試驗,有實驗的嚴謹性,不會讓火箭被水澆滅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我們要對航空航天事業有信心,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長征一號」到現如今,我國在航空航天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相信在未來,人們對太空的探索定能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