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和參謀長雷德福連夜飛往法國商討「聯合行動」,然後直接去日內瓦參加會議。商討會議上雷德福說:
「中國不會捲入印度半島戰爭,如果中國空軍捲入,美國空軍將直接轟炸他們的機場」。
英國外交大臣艾登遲疑一會,慢悠悠地回答道:
「美國軍事打擊的設想缺乏說服力,然而經驗告訴他,大規模的空中行動,陸地戰爭會接踵而至,這樣戰爭規模就控制不住了」。
美國為何不惜餘力地拉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成立「聯合行動」?僅僅是針對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
會議現場
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備忘錄里記錄道:
「共產黨控制整個東南亞地區,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短期利益,對美國的長期利益帶來深重的影響」。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還為此發表著名的「紅色亞洲威脅」會上義正言辭地說:
「共產黨在東南亞活動就是把危險帶給東南亞,是對整個世界自由的威脅,面對這種危險,美國是不可能被動接受,而是會通過『聯合行動』來面對它」。
「聯合行動」表面上是美國企圖對印度半島地區進行軍事干涉,破壞日內瓦會議的舉行。其實是在敵對新中國時意識到共產主義的「危害」,藉此遏止共產主義發展。
越南戰場
這件事要從越南獨立戰爭說起,新中國成立後給予越南人民獨立戰爭提供巨大的物資援助和技術指導。
1954年4月初,越南戰場成為國際新聞最關心的事情,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聞報道。置身於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也著重注意奠邊府的戰事。
看到法軍不得不退出防線的新聞,毛主席非常開心,立即提筆起草一份電報,提醒正在前線的韋國清:
「目前戰役勝利的條件大大增加,必須繼續克服困難,堅決殲滅全敵,爭取雨季前結束奠邊府戰役」。
奠邊府山頭血戰的消息及時彙報給北京,幾周的奮戰讓越軍總軍委逐漸喪失信心,於是向中國發報:
「希望增派指揮人員,參與奠邊府的作戰指揮。電報還著重表示希望中國軍隊派出精英部隊投入奠邊府作戰」。
收到電報的彭德懷滿臉愁容道:
「難呀!難!中國早已多次說明,定會全力支持奠邊戰役,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援助,唯獨一條,那就是不能直接出兵奠邊府,現在越方又一次提出中國出兵援助,該如何是好呀!」
軍事秘書許之善正準備離開前往軍事學院進修,突然被彭德懷叫住:「小許,你看,越南發來電報,想叫我們出兵,你看我們應該怎麼辦?」說完,彭德懷滿懷期待地望著許之善。
毛主席舊照
許之善想了想,謹慎地說:
「我認為,奠邊府戰役應該由越南完成,畢竟我們是兩個國家,我們不宜直接出兵解決這個戰役,何況奠邊府之前的戰役越南打得都不錯,他們已經有相當多的經驗,相信他們是有能力戰勝的」。
彭德懷聽後甚是滿意,大聲說;「說得好,很對,就是這個意思」。話音剛落,彭德懷就拿起桌邊的鉛筆,親自擬寫一份簡短的復電,電報內容是
奠邊府戰役要做充分的準備,戰役的指揮和組織還是要靠越方來做,恕我方不能代替。
隨即讓手下送往毛澤東處審閱,不久,收到電報的毛澤東立即准予批准。毛澤東和周恩來對奠邊府戰役的勝利抱有很大的希望,如果越軍在日內瓦會議召開前夕攻占奠邊府,那中蘇陣營在會議談判中處於有利地位。
然而這樣的結果是美國最不想看到的,美國緊鑼密鼓加強和英法兩國的交涉,小小的奠邊府越來越被世人矚目。為籠絡英國參加自己的「聯合行動」,美國總統艾森豪寫信給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率先表明:
「美國深切關懷印支問題,而法國即將撤出印支,美國對此很擔心,法國在奠邊府成功的機會很小,希望英國支持美國的東南亞政策,並在其中發揮作用,與美國保持『聯合行動』的一致性,才能更好維護和平。」
結束之際特意表示美國定會在這場聯盟中竭盡全力。英國外交大臣艾登直率地說:
「我看不到有什麼樣的威懾能使中國忍辱負重,放棄聯盟,因此英國不能接受美國提出的『聯合行動』解決印度半島戰爭」。
英國外交大臣艾登
杜勒斯反覆表明自己觀點:
「認為印度半島戰爭問題是個可以進行武裝干涉的地方,美國國會最終會授權總統使用海陸空進入戰鬥。」
艾登難以置信地回答:
「英國三軍參謀都曾告誡他空軍和海軍在越南戰役上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特別是現在的公眾輿論認為,在日內瓦會議之前絕不能讓戰爭升級。」
最終作為一個老牌殖民主義者的英國面對美國「聯合行動」的請求不予回應。
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向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直接表示:「英國不會採用任何積極的戰爭形勢拯救印支,」並督促美國沒有和英國磋商之前,不能借英國名義採取這項行動。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不滿道:
「如果在聯合防禦上什麼也不做,那麼周邊的國家會迅速反對我們,到最後只能落魄放棄。」
英國的態度讓法國上下瞬間陷入絕望之中,雖然法國願意美國直接軍事武力干涉,但沒有盟友的支持,計劃很難計劃執行,因此法國最終也站出反對「聯合行動」。
沒有英法等國家的支持,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從行動中退出。
1954年4月29日上午,美國白宮召開緊急國際會議,用一百多分鐘的時間討論「聯合行動」的問題。
美國總統艾森豪在會上表示:
「沒有盟國參與的情況下,如果美國採取單方面行動,其結果將是消耗我國資源,削弱我國整體防禦能力,對於中國的紅色之蛇,我們應該擊其要害,而不是傷害它的尾巴」。
白宮緊急會議
隨後艾森豪在大會上立即宣布:
「美國在日內瓦會議結束之前不再提及印度半島戰役的軍事干涉」。
此言一出,標誌著「聯合行動」的計劃腹死胎中。
迫於形勢美國不得不同意召開日內瓦會議,因為之前各種行動的失敗,致使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極度仇視共產主義,對於新中國自然也採取了敵對的態度。
1954年4月19日,中國政府正式任命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代表團首席代表。周恩來帶領中國代表團前往日內瓦前夕,
在全體會議上意味深長地說:
「中國是一個大國,到日內瓦是參加正式的國際會議了,我們是登上國際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戲,文戲中有武戲,但總歸是一個正規戲、舞台戲」
這次的日內瓦會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
周總理剛下飛機
1954年4月26號日內瓦會議如期舉行,40多個國家與地區代表參加會議。4月27日到6月15日率先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雖然中蘇提出和解性的建議和方案,但在美國不想通過政治手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最終意見不一導致朝鮮問題協議沒有達成。
期間周恩來著重強調:
「韓戰的罪魁禍首就是美國,它干涉朝鮮內政,除此以外,美國還侵略台灣,美國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對周總理的發言感嘆:
「周恩來的發言都是標準中國式新聞宣傳,參加會議各國代表竟然都相信周的蠱惑,這簡直使人頭痛!」
周總理在提出草案之前率先表明:
「美國政府某些有勢力的人士已經公開宣布,不許日內瓦會議達成協議方針。」
周總理會上簡圖
美國代表瞬間啞口無言,如果當即反對,那就是承認美國蓄意破壞和平談判,史密斯沒有底氣回答道:「沒有時間請示國內」。
美國不打算政治解決,法國不敢發言,英國也在默默觀看,因此解決朝鮮和平問題出現了「僵局」。儘管如此,會上周總理機敏深刻的發言,內柔外剛的外交手段和表達和平時的誠懇,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讚賞和認可。
彭德懷與戰友舊照
另一邊的北京,彭德懷和粟裕時刻關注著奠邊府戰役的最後結局。1954年5月8號凌晨,中共中央軍委致電韋國清:
「慶祝奠邊府戰役徹底殲滅敵人的偉大勝利」。
同天,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親筆起草給中共中央的電報:
「我們知道這一勝利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兄弟黨忘我援助的勝利,今後更加努力新的勝利」。
很快關於奠邊府的消息在巴黎散布開來,議員紛紛趕到,把整個議會的席位坐滿。法國總理拉尼埃一身黑服,他幾乎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用低沉的聲音宣布:「政府剛剛得知,奠邊府的核心陣地陷落了」。
說到這,拉尼埃的聲音漸漸沙啞仿佛失聲似的,議會大廳里也是一片沉寂。奠邊府戰役勝利的結局為即將舉行日內瓦會議中蘇陣營取得預想結果奠定基礎。
日內瓦會議舊圖
1954年5月8日,在日內瓦會議上開始討論印度半島戰役問題。除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五大國外,還有越南民主共和國以及被法國占領的南越、寮國和柬埔寨。
雖然美國被迫同意參加會議,但始終沒有放棄插手的習慣,因為各種分歧一直停滯不前。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周總理及時尊重各個國家的意見,提出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協議,獲得各國代表廣泛讚揚和好評。
而美國代表並沒有在會議的最後宣言簽字,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早已打好招呼,不准美國代表團的成員與任何中國代表團的成員握手。
周總理
一位美國記者有意挑釁,在採訪周恩來時主動握手,出於中華傳統美德,周恩來並沒有拒絕,沒想到這個記者剛握完手,就立即大聲喧譁:
「我怎麼能跟中國人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呀!」
一邊說一邊拿著手帕擦拭手掌,嫌棄的將手帕放進口袋。要知道大型會議有很多記者和圍觀者,面對這樣的嘲諷窘境,周總理從容不迫地從褲兜抽出手帕,在手上隨意擦拭幾下,轉身扔在垃圾桶里,淡然地說:
「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幹凈了」。
周總理接受記者採訪
隨後又有一名記者採訪周總理時有意刁難,他看見周總理桌子上有一隻美國的派克鋼筆,用諷刺的口吻說道:
「請問總理,你們堂堂中國人,怎麼還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呀?」
尷尬的局面讓人想瞬間鑽進地洞,但周總理卻饒有風趣地回答道:
「這支鋼筆來歷不凡,是一位朝鮮朋友在抗美戰爭中的戰利品,他作為禮物送給我,一開始我是拒絕的,朋友說讓我留個做紀念,才留了下來」。
這兩件事或多或少有些失實,但不難看出周總理及其代表早已看出美國好像存在不允許和我們握手的規定,但周總理仍然交代我國代表團全體人員:
「在任何情況下遇上美國代表團的人都不要主動伸手握手,如果對方主動握手,那就禮尚往來不要拒絕」。
周總理與外國政要談話
歷史上日內瓦會議召開的時間很長,累計有40多天,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只出席一周的會議就回國了,剩下的各種事項就留給副國務卿史密斯主持美國代表團的工作。在一次會間休息,史密斯一人走進休息吧檯喝咖啡,周總理這時也恰好路過吧檯。
雖然周總理早已知曉史密斯對中國的態度,故意裝作要握手的樣子。這時史密斯左手端著咖啡杯,右手夾著雪茄,看到周總理示意握手,趕忙將手裡的東西互換位置,歉意地說道:
「你看,我右手拿著東西,就不方便和你握手了」。
與此同時史密斯笑著和周總理打招呼,還主動蹭了蹭周總理的胳膊表示友好,期間史密斯大讚中國美麗河山和中國瓷器。
史密斯與周總理
之後尼克森訪華時,周總理還饒有興致地說:
「日內瓦會議上,杜勒斯助手史密斯想親近我,又不好破壞與中國人握手的戒條,就蹭了蹭我胳膊」。
此言一出,惹得尼克森和在場的人哄堂大笑。美國國務卿艾奇曾在會後稱讚周總理:「周恩來是當今世界最能幹的外交家」。
其實一說到日內瓦會議,很多人只知道這是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重大國際問題的會議,其實這次會議的意義不僅僅於此:
首先日內瓦會議使國際形勢進一步緩和,特別是亞洲的形勢得到緩和,這讓中國南部邊陲的安全得到更好的安全保障;
其次通過新中國初步打破美國孤立的政策,進一步擴展國際和平統一戰線。也為新中國創造有利的周邊環境,與柬埔寨和寮國兩個近鄰的關係有了良好的開端,藉機發展壯大新中國的外交;
會上發言圖
最後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讓世界看到新中國的形象、「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耳目一新的外交風格和處理國際問題當中新中國的分量。中英兩國藉此會議進行了頻繁接觸,
同年6月17日兩國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互換代辦,這讓兩國關係更進一步,實現了「半建交」。此外中法,中美代表在會中、會後的直接商談,為兩國相互了解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也為兩國的溝通架起了橋樑。
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提出:
「當今國際上的主要矛盾就是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我們政策的基本點就是敢於在制度不同的國家間實行和平共處和平競賽」。
在日內瓦會議上周總理藉此突破美國孤立外交,率先開展多邊外交,與參會各國建立發展良好關係;讓國際關係趨於緩和,為新中國和平建設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周總理也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傑出政治家和外交家。
美國駐外中國特使上將馬歇爾曾感嘆:周恩來將軍不愧是我所見到的世界上第一流的外交家!